学路多艰,矢志不渝——专访79级校友于澍燕
时 间:2017年1月15日
人 物:79级校友 于澍燕
摄 影:冯寿洋
访谈人:冯寿洋
文字整理:冯寿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冯:于澍燕校友您好,2016年是betway必威建院70周年暨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30周年,为加深学院与各级校友的联系,收集校友们对于兰大我院的美好记忆,同时也为了给在校本科生搭建与各级校友亲密接触的平台,学院利用假期开展校友寻访活动,很高兴今天能够采访到你,现在正式开始采访,可以吗?
于:可以
冯:于老师,您好!我想了解一下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在兰州大学的学习经历,以及博士阶段在南京大学的学习经历。
于:哈哈,为什么到北京来工作。好,那我们就开始吧,先说第一个问题吧,我是怎么进的兰大。
我的老家是著名的景区张家界,我的祖居就是在张家界那个山脚下面一个叫于家湾的一个小村子,我出生的地方距离张家界50公里,也与武夷山相连叫壶瓶山,湖南石门地区,也是属于张家界,壶瓶山属于常德地区,而我的老家属于张家界,这样,我的家乡的地理环境就说完了,无论我出生的地方,还是我的祖居,都是有山的地方,风景秀丽,山清水秀。并且壶瓶山是湖南最高的地方,号称是湖南的屋脊。
我求学的地方是我父亲文革时下放的地区,没有电,没有路,更没有学校,所以说上学是十分困难的。所以,我小学一二年级就没有上,都是我自己在家自学的,所以说,小学到初中一共就读了五年半的书。遇到1973年第一次推荐上学,推荐高中或者大学,那一年,我没有被推荐上高中,所以在家里干了两年半的农活,到了1977年的12月份,第一次恢复高考。这一年的10月份,我父亲去世了,家里一下子没有了主要劳动力。这种情况下,我的小学班主任老师,给我借了三块五毛钱,让我去参加高考。最后在壶瓶山上的一个农场,参加的高考,但是,有许多的知青、初中及高中毕业生一起参加高考,就要8个人,我是其中之一,另外7个人,都是知青,就我是基本没有上过学的。但是,这次没有走成,于是农场的校长书记,给我开了证明,证明我是他们学校的学生,我返回我的老家,上了慈宁二中,做一年的插班生,学习一年,再次参加高考,考上了重点大学,兰州大学。当时,兰州大学排名还是十分靠前的。
当时我比重点线高出四五十分,至于为什么上了兰州大学的化学系,主要原因是我的班主任老师和中学校长。特别是中学校长,他的同学是中央学校的,后来跟随兰州大学辛树枳校长,去了兰州大学,在那当了图书馆的馆长,就是朱老师。所以,校长就把我的志愿改到了兰州大学,我以前对于兰州、兰州大学都是十分陌生的。我的高中班主任老师是学化学的,他也想让我学习化学。但是我的第一志愿是数理系,为了我更好的发展,中学班主任老师把我数理的志愿改到化学,结果录取到兰州大学化学系稀土元素化学专业,也叫作镧系化学专业。所以呢,我跟兰州大学,有两个lan,一个是兰州大学的“兰”,另外一个是镧系的“镧”。
1979年9月份上了兰州大学,我家是海拔2000多米的地方,兰州的海拔也是那么高,我身体没有什么不适应的。不同的地方是兰州的气候比较干燥,不像我家那样山清水秀,古木参天的,看起来比较荒凉,我们壶瓶山是种植玉米的,我也是从小吃玉米长大的,所以饮食方面并有什么不习惯的地方。
刚一进入化学系里,就是介绍一些大师,介绍研究方向,以及名师奋斗的精神和事迹。特别是当时的黄文魁教授,一个人在全国科学的奖中拿了两项,做有机合成的。还有当时的系主任刘有成老师,这些都是大师。这些老师都是在宿舍里介绍,在以后上课的过程当中,我们都是很仰慕这些大师的。所以大学对我们的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,特别是77级和78级的学长、学姐,在全国的竞赛中都是拿的状元,开了一个好头。有些同学当时有很远大的目标,就是出国留学,我们当时的愿望比较简单,就是好好学习,有一天能够考上研究生,将来为祖国做贡献。当时也是经常去找朱老师,听他讲兰州大学在建国以前的历史。
有一天,我在看最新的期刊的时候,说是最新的期刊,也是人家几个月以后的了,看到了超分子的这个概念,这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。
从兰州大学又到南京大学,当时南京大学是公认的无机化学最好的地方,配位化学是无机化学的前沿,超分子化学就是从配位化学发展起来的。现代的超分子化学已经不是简单的在无机化学领域里,而是已经扩展到各个领域,概念扩展中配位化学已经包括了超分子化学。当时报考的是南京大学的戴先生的博士研究生,是兰州大学的王右方教授推荐的。
我已经在兰州大学读了七年书,在中国工程科学院工作五年,这么多年的生活和学习经历,为我以后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当时选课题时,与当时的罗老师的想法不谋而合。当时国内都是做一些传统的超分子,但是做雪米(音译),国内并没有,主要是需要一些有机原料,所以我在兰州大学的知识就派上了用场,有机原料tapn,当时国内是买不到的,都是要人工合成的,合成路线也都是自己设计的。结果还是不错的,在美国化学会的杂志上发了一个快报。
我在南京的日子是最苦的,那个时候,我成家了,也有小孩了,我母亲没有工作,我家里的经济条件非常艰苦。就靠我妻子的一个初中老师的工资,要养活一大家的人,当时我拿了一个二等奖,500块钱,一分都没有留下,直接全部寄回了家中。别的同学还拿钱请别人吃饭,我就直接全部寄回了家中。我也曾经向一个在职研究生的师妹,借钱吃饭。
我记得我在兰州上学的时候,都没有被子,当时班长凑钱,全班给我买了一床被子,奖学金我在兰州都是拿最高的奖学金。我感觉我在兰州的时候,老师都比较关心我们。最开始,不是很喜欢化学的我,很幸运被兰州大学化学系录取。
我上学的时候也比较喜欢看书,买了许多新思想的书。普林高金的《从混沌到有序》、哈根的《协同内》、霍顿的那本《 在化学中的应用》,这三本书对我的影响是十分强大的。从分子化学到了超分子,我感觉超分子化学更有意思。学化学就是一本很大的书,所罗门和莫里森的有机化学是外国中《有机化学》是十分不错的。对于英语,一定要自己给自己加要求。我在上有机化学之前就已经把专业英语学得差不多了。英语一定要坚持学英语。我当时都能看一些简单的英语小说了。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把一本苏联人编的书全部都看过来了,5000多个单词,看英文报纸都没什么问题。当时有的老师用英语讲专业课,英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。虽然你看起来学习英语用的时间多了,但是这个是十分合算的。老话讲,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你要先把手上的工具练好了,磨的锋利了,才能更好的做事情。你现在感觉专业课好学,那都是基础的,可是以后如果语言这一关,你没有挺过去,那么成功可能将你挡在了外面。我记得当时有许多的的同学成绩都比我好,但是最终走上科研道路的人并不是那么多。现在,回头想想,科研做得好的,语言都是学的不错。你要善于激活语言的细胞。
超分子化学,现在还有许多的领域并没有完全解决。各个学科的发展还在继续,现在走在最前沿就是信息和生命科学,我们化学这种老学科,要融入到新学科才能更好的发展。